經歷了2009年到2014年的跌宕起伏的變革陣痛后,整個國內音響行業在2017-2019年迎來了一個發展的小高潮,無論是國產品牌的快速發展機會,還是各路國際優勢品牌的迅猛市場開拓,都在這一段期間發展速度良好。盡管由于2020年眾所周知的原因,整個行業的發展腳步有所放緩。時至2022年,全球新冠疫情依然沒有結束,從上游原材料的供應到終端多產業的運作都依然在影響之下。
但是相較于其它行業,音響行業得益于其非生活必需品的特性,“窄也蕭何,穩也蕭何”,在2021年整個上半年與不少行業經銷商和從業者交流時,與不少其它行業的動蕩相比,特別是餐飲娛樂業大起大落的風浪,國內民用音響市場在2020年上半年沉寂后,在2020年下半年不少行業企業迎來了一波小回升,部分經營者表示還比同期有所小漲。
這種趨勢,在2021年保持了一定的延續,疫情的之下的百業困頓,以及不少行業人員相對的空閑和居家,讓不少平日并不怎么關注音響的人群重燃了音響的需求,拉動了一定程度的增長。同時更多的關注也讓對音響產品的設計和行業發展有了一些新的特點和需求。
傳統發燒與玩家市場的需求變動,大眾非專業消費群體對產品涉及的拉動,讓整個音響行業展現了一些全新的發展特性。
一體機的精品化與市場融合
曾幾何時起,分體曾經是音響行業的一個流行詞,動輒大幾十上百萬的頂尖產品也就罷了,連組合音響曾經都進行過一段分體的廝殺,你某橋弄個5分體,我就給你來個7件套,連入門機也要拆分并附上一堆配件,讓不少追求便利的用戶望而卻步,淪為少數忠實愛好者的需求。
而時至今日,功能操控與工業設計的簡約化已經成為一種潮流,過分繁雜的功能設計,讓發燒友樂此不疲的搭配問題終究不是大眾所好,娛樂媒體終端的多樣化,也讓音響產品的吸引力不在那么強勢和專一,因此過分繁雜的搭配讓眾多玩家和用戶追求對音響本質功能聽音樂的便利性和簡約上。
市場的需求帶動讓音響廠商們的跟進,近一年多以來,重回簡潔、集成的音響產品漸成市場潮流。音源、解碼、無線音頻、網絡數碼流媒體播放等功能高度集成化的產品不斷涌現,不少品牌將旗下多款精品的設計,融為一體,推出不少多功能一體機型,吸引了不少傳統玩家和新興用戶群體的關注。
但是對于傳統發燒音響群體,有一個固有的觀念就是,多功能一體機是入門型產品,設計用料就比較普通,這是拜以往一體機產品多廉價低端所賜。
而當前不少一體機產品,無論是功率的提升、還是高品質解碼芯片的應用,對高端音頻規格的支持,都顯示當前更多一體機正朝著高端精品化方向發展,事實該類產品也不再僅盯著低端入門市場,對于不少中高端玩家群體也有很高的關注度。
智能音箱的理性回歸與品質提升
如果說傳統音箱市場的發展叫起伏的話,智能音箱再前些年就只能用爆發來形容。伴隨近幾年物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萬物互聯互通已是大勢所趨。而音箱作為 " 萬物互聯 " 入口更是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
盡管最早吃這塊蛋糕的,不是傳統音響企業,而是國外亞馬遜首推第一款智能揚聲器ECHO,但真正國內瘋狂開花的卻是百度、小米、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跟進追捧后。智能音箱市場,特別是國內音箱市場,發展堪稱爆發式,2017年,國內智能音箱市場暴增2000%,2018年,800%,2019年,109%,中國迅速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音箱市場。但是從前面數據也很容易看出,增長速度在迅速走低,其原因除了一二線成市滲透逐漸飽和外,與產品本身也有關系。
瘋狂式的智能音箱戰團,除了各大實力雄厚的互聯網巨頭外,強大的市場潛力也吸引了各路新興資本力量的涌入,大量“速成的”品牌,毫無該行業積累跨界加入的企業,讓這個行業短時間內看似繁盛無倆。但是在潮頭褪去的2019到2021年,我們發現大量智能音箱變得不在智能,而更多快餐一般誕生智能音箱產品,在火熱的勁頭過了后,產品質量底下、用料良莠不齊、系統后臺倒閉等問題不斷涌現,特別是作為“音箱”屬性的功能,聲音品質太差,雞肋一般的產品讓用戶很快喪失了熱情淪為擺設。
相較于互聯網新興力量的褪去,智能音箱這塊蛋糕逐漸吸引了傳統音響品牌力量的加入,不少傳統發燒品牌的加入讓智能音箱開始擁有了高品質的屬性,其加入者包括已經專注音響近百年的日本LUXMAN。
這些傳統品牌的產品,一方面符合了當下智能家居特性,與各大互聯網或者智能平臺融入智能家居,另一方面,借助于傳統發燒音響品牌多年的技術積累,這些產品一掃以往智能音箱只是個玩具的印象,讓它真正具有了高品質欣賞音樂的前提,又擁有智能家居的使用屬性,讓傳統客戶和年輕群體都有很高的吸引力。
從HIFI到AV 工業設計的要求不斷提升
數據顯示,從2016年起,國內精裝房數量以每年同比6%的數字在增長,而在部分二線城市,這個比例深圳會更高。整個房地產市場的特性帶來的不僅僅是本身的轉變,更是蝴蝶效應般帶動了一大片周邊相關行業的產品特性轉變,音響也不例外。
從AV影院產品從結構到造型的定制化,到傳統HiFi產品從只關注音質到成為家居化融合的一部分,對音響產品的功能性定制、結構安裝多樣化的預留、到產品本身工業設計的個性化乃至藝術化,都對產品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與此帶來的,還有客廳影院需求量的快速增加。相較于獨立的可以自由發揮的獨立影音室,客廳的多能屬性,對音響產品功能、布線、結構、隱藏和風格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與此相關的當然還有用戶群體的轉變,隨著80,90乃至00后逐漸成為社會或者說音響消費的主體,全新的成長環境、更優越的教育背景和閱歷,讓傳統音響企業只關注音響本身基本功能的模式容易被市場淘汰。
產品用料到質感,操控的便利性與操作界面的友好,家居設計的風格匹配……全新的音響用戶群體對音響產品的要求日趨苛刻,而對于音響本身的音質要求卻絲毫沒有降低,這也直接導致了一些產品設計過于陳舊的老品牌陷入發展低迷階段。
而對于不少擁有實力背景和悠久精品傳統的品牌,更多全新打造的新品保留傳統產品優良特性的同時,對工業設計和全新功能的設計和融合,讓這些老品牌的產品繼續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千錘百煉求精品,吹盡黃沙始見金。2022年的音響市場,上游原材料的缺貨問題依然未解決,事實IC都短缺的影響從家電到汽車亦未能幸免。東南亞制造業恢復緩慢對不少品牌產品供應的困頓也依然存在,定制影院從粗放式到精品化追求的回歸,行業危局與機遇的共存,也將真正考驗著這些加入戰團的音響品牌背后積淀的真正實力!